隧道初期支护是隧道工程中开挖后立即施作的临时或半永久性支护结构,它的核心作用是控制围岩变形、维持开挖面稳定、保障施工安全,并为后续二次衬砌(永久支护)的施作创造安全条件。
它是现代隧道施工(尤其是新奥法)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核心目的与作用
1.及时封闭围岩:开挖后立即喷射混凝土,隔绝空气、水对围岩的风化、软化作用,防止围岩强度降低和松弛。
2.控制变形与松弛:限制开挖引起的围岩应力重分布和变形发展,防止围岩过度松弛、失稳甚至坍塌。
3.提供径向约束:通过支护结构与围岩紧密接触,提供径向压力,帮助围岩发挥其自承能力(新奥法核心理念)。
4.稳定开挖面:确保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已开挖洞段保持稳定,保障人员和设备安全。
5.传递荷载:将部分围岩压力传递给后续的二次衬砌或更深的稳定岩体(通过锚杆)。
6.防止局部掉块:防止开挖轮廓面松散的岩石掉落伤人损物。
7.与围岩共同作用:形成“支护-围岩”共同承载体系,充分利用围岩自身的承载能力。
二、主要组成部分(常用材料)
1.喷射混凝土
1)作用:快速封闭岩面,提供表面支撑和约束,防止风化,粘结岩块,与钢筋网/钢拱架共同工作形成壳体结构。
2)类型:干喷(逐渐淘汰)、湿喷(主流,质量好、回弹少、粉尘低)、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取代钢筋网,提高韧性、抗裂性)。
2.锚杆
1)作用:深入岩体内部,将松动圈内的岩石锚固到深部稳定岩层上,形成“组合梁”或“加固拱”,显著提高围岩整体性和自承能力。提供径向和切向约束。
2)类型:系统砂浆锚杆(最常见)、中空注浆锚杆、自钻式锚杆、摩擦型锚杆(管缝式、胀壳式)、预应力锚杆/锚索(用于特殊加固)。
3.钢筋网
1)作用:铺设于岩面和首层喷射混凝土之间(或嵌入喷射混凝土中),提高喷射混凝土的整体性、抗弯抗剪能力,防止收缩开裂,均匀传递应力,控制局部掉块。
2)材料:通常为Φ6-Φ10的钢筋焊接或绑扎成网格(如150mm×150mm, 200mm×200mm)。
4.钢拱架
1)作用:在围岩条件较差(软弱、破碎、土质隧道)或跨度较大时提供强有力的即时支撑。承受早期较大的围岩压力,控制较大变形,为喷射混凝土提供架立骨架。
2)类型:
①型钢拱架:工字钢(I型钢)、H型钢、U型钢。强度高,刚度大,但与喷射混凝土粘结稍差,需焊接连接筋。
②格栅钢架:由主筋、箍筋焊接成的桁架结构。与喷射混凝土粘结好,整体性强,重量较轻,易适应隧道形状,是主流形式。
5.锁脚锚杆/锚管:
1)作用:专门用于固定钢拱架的拱脚,防止其下沉、内移或扭转,确保钢拱架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至关重要!
三、典型的初期支护形式(根据围岩级别和工程要求组合)
1、较好的围岩:系统锚杆 + 钢筋网 + 喷射混凝土
2、中等围岩:系统锚杆 + 钢筋网 + 喷射混凝土(可能局部加强)
3、较差的围岩:系统锚杆 + 钢筋网 + 钢拱架(格栅或型钢) + 喷射混凝土 + 锁脚锚杆(管)
4、软弱破碎围岩/浅埋段/大变形段:强化的系统锚杆(可能加长加密)/预应力锚索 + 钢筋网 + 密集钢拱架 + 喷射混凝土(可能加厚或加钢纤维) + 锁脚锚杆(管) + 可能增设临时仰拱/临时横撑。
四、设计原则与施工要点
1、及时性:“早封闭,快成环”是核心原则。开挖后尽快施作,尤其是拱部封闭。
2、密贴性:支护结构(特别是喷射混凝土和钢架)必须与围岩表面紧密接触,不留空洞。否则无法有效提供约束,并可能导致局部应力集中破坏。
3、柔性与刚性结合:支护体系应具有一定的柔性(允许围岩产生一定可控变形以释放应力),又需具有足够刚度(防止变形过大失稳)。锚杆提供柔性约束,钢架提供较强刚度。
4、封闭成环:尽可能快地将支护结构在横断面上封闭成环(包括仰拱或临时仰拱),形成稳定的闭合结构,这对控制变形至关重要。
5、信息化施工:根据设计施作,但必须结合监控量测(拱顶沉降、周边收敛等)结果,动态调整支护参数(如厚度、钢架间距、锚杆长度密度等)。这是新奥法的精髓。
6、质量控制:喷射混凝土强度、厚度、密实度;锚杆长度、角度、注浆饱满度;钢架加工安装精度、连接质量;锁脚锚杆施工质量等都必须严格控制。
总结来说,隧道初期支护是现代隧道安全高效施工的核心技术。它通过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钢拱架等组件的灵活组合与及时施作,主动控制围岩变形,最大限度地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形成一个与围岩共同作用的、稳定的临时承载体系,为隧道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最终结构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其设计和施工必须遵循“及时、密贴、封闭、动态调整”的原则。
“文中图文来源于网络,如因图文使用侵犯了他人的版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